小時候問爸媽問題,常聽到的回答是「你長大後就知道了」。等長大後我們才發現,原來要「知道」可能要先付出不同程度的代價,不然我們永遠還是「不知道」,而對理財的態度也是屬於這類型的議題。我曾看過雜誌訪查被稱做「草莓族」年輕人的理財觀念,訪查結果包括:1)愛用各種金融卡,覺得拜金沒什麼可恥;2)入不敷出是常態,銀行成為年輕人最愛找的周轉的對象;3)多半功利主義傾向,向錢看齊……等等。台灣人愛錢本來就是事實,不值得大驚小怪,但上一代愛錢的方式是將錢存起來,現在年輕一輩的人卻常是花錢及時行樂,這就是不同世代間最大的落差。崇尚拜金也得先有資本揮霍,若不理財,財也不會理你,倒是債務會拼命追著你跑。培養成熟的理財態度,人生的路途也會走得比較順遂。 如何知道自己對理財的態度是否夠成熟呢?以下提出幾點建議,各位不妨拿來與自己相對照比較。 一、生活當下一直有儲蓄的想法 有些人想存錢,又說時機不好,存不了錢;或是說下回加薪再大舉儲蓄;或是付清債務後,再慢慢儲蓄。我倒認為儲蓄不必等最佳時機,當下就可以存錢。舉個例子,若有儲蓄的觀念,想花錢買一雙3000元的名牌球鞋時,腦中便會不自覺思考:我需要這雙鞋不可嗎?3000可以換成幾次午餐錢?若用3000元做額外投資,我可以賺回多少?當人認真考量消費一雙球鞋背後要付出的機會成本,就比較不會因為衝動而消費。理智的大腦會幫自己節省不少鈔票,這就是擁有儲蓄觀念的重要。 二、有經濟獨立的觀念 我常覺得靠山山會倒,靠人人會跑,靠自己最好。即使父母或親友有時會資助經濟,但那也不是長久之計。如果想依靠別人,還得想辦法討好別人換零用花費,這樣實在很辛苦。若能經濟獨立,便可以養活自己,人也會活得更有尊嚴。此外,因為自己是唯一的依靠,平時就要儲蓄一筆預備金,假若臨時陷入財務困境,生活才不會馬上發生困難。 三、自己是最好的財務顧問 很多人盲目跟從別人想法來規劃財務,等於把自己辛苦賺來的薪水完完全全交付到別人手上,有一定風險存在。我覺得聽從專業建議很重要,但自己也要做功課學習,有基礎的能力才有辦法判別真正好的意見。畢竟,承擔財務後果的人是自己,半調子的態度害到的也會是自己。 四、允許自己搞砸「理財」這件事 就算是投資之神巴菲特也會有失足的時候,在理財的道路上,多少也吃點虧。重要的是,從中記取教訓,變得更精明,懂得何種財務規劃對自己最好。 成為理財態度健全的大人,自己將會清楚的量入為出,珍惜一切。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不再隨著廣告起舞,也就擁有真正的財務自由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