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覺得生活開銷特別大,幾乎沒有多餘的部分轉入儲蓄。那天看到主計處公布的11月物價指數才恍然大悟:物價指數持續偏高,包括各種食物類物價、交通類物價通通有些微漲幅。換句話說,每筆食衣住行的消費金額都增加了一些,而那些增加的金額正好消化掉原本預定的儲蓄,也難怪我會有存不了錢的感受。物價上漲,通貨膨脹,賺進來的錢不停地再花出去,隨著年關將近,各種預定的活動開銷都已箭在弦上,就算勒緊腰帶過日子,也還是令人很不安。因此,這種時候特別要注意平常大大小小債務從何產生,想辦法避免這些無謂債務,確切掌控自己的財務狀況,不安的感受也就能煙消雲散了。 債從何來?首先得先區分什麼是「債」。我有一個很簡單的區分方式,凡是消費或借貸後不能帶來增值效用的就歸類到債務那一方,反之則歸類到資產那一方。所以,同樣是消費或借貸,也不全然是都會歸類為「債」,「債」的認定可能因為人事時地物不同,有時也可能轉變為資產那一方。 債到底從哪裡來呢?生活中各種開銷,都可能是各式債務的來源,除非這筆債本身可以帶來其他額外價值。譬如,現代人習慣刷卡消費,提前享受結果,款項則分期慢慢償還。但每張發卡銀行背後規定不盡相同,若持卡人沒注意循環利率、結帳日等使用細節,很可能在帳單發下來時才發現數字超乎原本預期。這些額外增加的利息不僅沒有增值效果,還會吃掉更多自己的財產,這就是「債」。 又如房貸,房貸是向銀行借錢買房子。繳完房貸可換來專屬自己溫暖的家,若房屋座落的地點好,房屋本身又可增值,對屋主來說簡直一舉數得。因此,房貸雖然是要繳給銀行的債務,但依情況可歸類為甜蜜的負擔,只要借貸人本身財務狀況許可,房貸無疑為自己置產增值的最佳工具之一,此時房貸當然就不算是「債」了。 除此,善用借貸整合負債,減少多餘利息支出。把時間拉長來看,原本負債金額會隨時間愈滾愈大,但整合負債後,利息減少,也減掉未來可能累加上去的債務。此時的借貸具有理債功能,目標在清償債務。可見,經過良善理債規劃,將原本債務合體後,看起來的數字雖然較高,但卻是將來可以清償掉的,所以此時需償還的借貸金額也不應算是「債」。(事後未能按時繳款者,則另當別論) 綜合以上所述,「債」的認定可以依照每個人的經濟狀況與財務規劃不同而有差異,所以重點不是「債」的金額多寡,而是「債」的目的為何。沒有增值效用的消費或投資、無法掌控的債務來源等,建議能免則免。年關將近,將會有更多必要開銷,隨著物價上漲,這些支出項目將可能榨乾你的荷包份量。因此,愈是這種時候,愈要透明化自己的財務狀況,審慎去思考規劃自己的財務運作方式,好好整理個人的財務,特別是債務。年關近了,也別忘了掃掉不必要的「債」,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過個暖冬囉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