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個人資料」,指的是各種與個人有關的事項,例如:姓名、出生年月日、身分證統一編號、住址、教育、職業等能用來識別該個人的專屬資料。而「信用資訊」,則是以信用為依據的契約交記錄,亦即從事信用交易的相關歷史記錄。但是「個人信用資訊」僅限於個人的「經濟信用度」之相關資訊言,維持良好的個人信用記錄代表了相當程度的信用可靠度,舉凡申請信用卡、貸款、租屋、移民等等都可以藉著一份完好的個人信用記錄而得以實現。
自從去年4月聯徵中心推出個人信用評等後,許多人都把它當作能否跟銀行順利借錢、辦信用卡的指標,銀行的確也會依據聯徵中心提供的數據,做為是否貸款及核發信用卡的參考值,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由個人信評決定,但是卻有指標性意義。 聯徵中心將個人信用評分,區分為「不予評分者」、「給予固定評分者」、「實際評分者」三大類。至於信用評等的計算方式,則是由聯徵中心研究出來,其算出的結果,會以數據呈現,絕大部分數字會介於200分至800分之間。除了數字本身代表個人信用好壞之外,該數值與其他人相比較位置區間也是參考依據。例如,某人評分數字在整體評估人中的區間為70%~80%,即代表這個分數優於70%~80%的所有評分樣本,也是透過種種比較,讓銀行了解此人實際的信用狀況。 不過,「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」,若因個人自身不當的行為所累積的負面信用記錄,極可能發生有實際貸款需求時求貸無門,因此,應趁早清楚個人信用的觀念,一旦留有負面信用記錄,並沒有快速的解決之道;只能靠著長期的努力,重新建立個人信用可靠度。 由此可知信用確實對人非常重要,但是聯徵中心也不是完全不會出錯,目前聯徵中心已經開放個人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,也建議每個人一年調閱一次自己的信用紀錄,看看有無錯誤,保護好自己的信用權益。 |